游客发表

女性基金经理业绩超男性 高强度加剧行业人才流失

发帖时间:2024-12-23 16:05:23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这个曾一度在古代战场上演的基金经理加剧好戏,如今却正在国内基金行业拉开了序幕。业绩尽管目前国内基金经理中,超男八成以上仍为男性,性高行业大多数明星经理人也基本为男性,强度不过,流失有意思的女性是,从投资回报来看,基金经理加剧女性经理的业绩成绩却在“雄性世界”大放异彩。数据显示,超男当前919名基金经理中,性高行业女性达170人,强度占比18.5%。流失而从投资回报上看,女性女性基金经理却小幅跑赢男性。

  女性基金经理占比近两成

  都说投资是男人的事,但在这个女人可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的年代,女基金经理在基金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近日《金融投资报》的一篇关于女性基金经理业绩跑赢男性经理的报道,让国内基金经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当前在职的基金经理共有919人,其中男性基金经理共有749人,占比82%,可谓是掌握着行业内的绝对话语权,然而女性基金经理却正在悄然崛起。

  根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在919在职的基金经理中,女性基金经理为17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8.5%。再来看看男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收益。根据公开数据,目前所有在职基金经理的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15%,其中男性基金经理的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14%,而女性基金经理的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则高于男性,为3.16%。

  与此同时,近几年,中国女性基金经理的人数也正在小幅上升。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2在任的女基金经理为109名,占700名基金经理总数的15.57%。去年,在职基金经理共有843人,其中女性基金经理150人,占比17.79%。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占比,近两年来这两项数据均有不小的增幅。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有很高的入围门槛,学历、经历、能力一样不能少,能通过层层选拨,最后成为基金经理的女性一般学历都比较高,能力也自然不在话下。

  具体来看,目前这170位女性基金经理分布在68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其中银华基金的9名女性基金经理,人数最多,占全公司基金经理近四成。不过,这9位基金经理多为新人,任职年限多不超过2年,仅有1位基金经理管理年限较长,达到5年。其次为嘉实基金,旗下女性基金经理共有8名,其中包括了基金经理年限最长,并在行业内极为有名的女性基金经理王茜。

  值得一提的是,嘉实旗下基金经理王茜任职年限为10年,是目前任基金经理年限最长的,同时也是唯一一位管理基金超过10年的女基金经理。

  资料显示,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王茜,自2003年开始掌管长盛全债指数强债基金,至2008年离职时其任职回报率达103%以上,2008年加盟嘉实基金,现管理嘉实多利分级和嘉实多元收益两只债基。

  此前,对于如何看待女性从事投资管理工作的话题,王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投资风格。作为一位从事固定收益投资的女性基金经理,女性相较于男性的风险收益平衡能力,在债券投资上更具优势。“从我自身来说,我不是特别看重相对排名,更希望能给投资人持续稳定的回报,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中,如果要做权衡的话,我更倾向于绝对回报优于相对排名。”

  资料显示,仅次于王茜,华夏基金旗下的罗泽萍、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的毛从容等基金管理年限也都在8年以上。与此同时,也有多达44位的女性基金经理基金管理年限在1年以下,其中最“新”的基金经理在今年2月底才上任。

   “不仅活累,精神压力更大”

  “相对于男性基金经理,女性基金经理在固定收益类基金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达到了40%以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可能与女性先天的细心、求稳的性格有关,但股票基金承受的压力更大,未必适合大部分女性,“女性基金经理的家庭观念普遍较强,相当一部分女性在工作几年后就会选择离开”。

  通过查阅资料,记者发现,伴随着不断的新鲜血液加入到女性基金经理队伍中,同时也有很多人正在急流勇退。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性基金经理人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这个行业里,哪还有性别意识,一般都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都当骡子用。”而且,从事基金投资,除了需要读研报、做统计分析等外,还要经常外出调研,不仅活累,精神压力更大,女孩子毕竟吃不了这些苦。所以这也是女基金经理快速流失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基金管理行业特性已决定了其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当前行业内以排名定输赢的竞争模式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失。“不仅仅是女性基金经理人,很多男经理人同样也难以承受压力。”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 40岁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是薪酬高但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基金业内人士经常彼此开的玩笑话,但当玩笑开始变成残酷现实时,却也让这些金领们陷入了群体性的哀伤和彷徨。

  上述人士表示,在海外的基金市场,基金经理最重要的事情是战胜基金的比较基准,而不是可以争取排名,股票基金基本上是满仓操作,基金经理们没有选时的压力。而投资者也没有像内地一样,天天盯着净值和排名来判断投资决策。

  “注重短期排名和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系,投资者还不成熟、不理性。”一位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的基金业只注重规模和业绩,对个人强调金钱激励,使得基金经理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就会有很大的压力,想摆脱却无法摆脱。”

  如果基金业的现状,注定了高压工作将是常态,那么基金经理们又该如何“自救”呢?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乐观的公司文化和自我放松就是很好的“减压药”,此外,他还建议投资者应对基金经理更多包容,在关注排名时多一些理解,让基金经理有更宽松的氛围。

标签:业内人士|经理人|几何平均责任编辑:杜思思 杜思思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