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梅花与腊梅花药名、梅花性状相似,腊梅为区分二者,古今从本草记载、研究用分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综述分析,及临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依据。梅花
梅花始载于《本草纲目》,腊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古今干燥花蕾,主产于江苏、研究用分浙江等地,及临其性微酸,梅花平,腊梅归肝、古今胃、研究用分肺经,及临具有疏肝和中,化痰散结之功效,用于肝胃气痛、郁闷心烦、梅核气、瘰疬疮毒。腊梅花始载于《救荒本草》,为腊梅科植物腊梅的花蕾,主产广东、浙江等地,其性凉,味辛甘,微苦,小毒,归肺、胃经,具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功效,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由于梅花与蜡梅花药名与性状相似,存在被混淆误用的情况,现从本草记载、现代研究应用等方面做一梳理分析,为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1本草记载
1.1名称来源
梅花别名白梅花、绿梅花、绿萼梅。绿萼梅出自《本草纲目》,释名“绿梅花、白梅花、红梅花”。《百草镜》“梅花冬蕊春开,……有红白绿萼千叶单叶之分。惟单叶绿萼,入药尤良。……含苞者力胜”。
腊梅花别名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等。腊梅花出自《救荒本草》:“蜡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条颇类李,其叶似桃叶而宽大,纹微粗,开淡黄花”。《纲目》释名“黄梅花,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又及“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谈,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擅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1.2古代药用
历代文献对梅花的功效应用有较多的记载,“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本草原始》),“助胃中生发之气,清肝中郁结之热”(《药性篡要》),“开胃散郁。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百草镜》),“安神定魂,解先天痘毒,凡中一切毒”(《本草纲目拾遗》),“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饮片新参》),“梅花瓣,雪水煮粥,解热毒。专供疏肝解郁,美容艳体”(《采珍集》)。梅花方剂的应用在《医统》卷九十一傅春散,主治痘疮已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隐在皮肤之间。《外科正宗》卷二中记载梅花为梅花五气汤的主方之一,主治脑疽发背,诸般疔肿初起,寒热交作,筋骨疼痛,有似伤风,恶心呕吐,但未成脓者。《疡医大全》卷十八引周鹤仙方记载瘰疬奇方,绿萼梅为主方治瘰疬。《集验良方拔萃》卷二青芝散记载梅花作为处方之一,主治咽喉风火时邪急症,及双单乳蛾等。《慈禧光绪医方选义》引《良方集成》拔毒锭记载梅花为处方之一,主治一切痈疽肿毒之火郁实证。
《本草纲目》记载载腊梅花“气性味辛,温,无毒,主治解暑生津”。腊梅花方剂应用在明代医书《寿世保元》卷二记载为千里梅花丸的处方之一,主治夏月长途,津少口渴。《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也记载蜡梅丸,止渴生津。
2现代研究
2.1来源与性状
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梅花来源于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花蕾,呈类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5,灰绿色或棕红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密被细柔毛。质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年版)记载腊梅花来源于为腊梅科植物腊梅的花蕾,呈圆形、矩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4~0.8cm,花被叠合作花芽状,棕黄色,下半部由多数膜质鳞片严包,鳞片黄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而后苦,稍有油腻感。
2.2化学成分
梅花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挥发类成分及其他类成分。张清华等从梅花中分离出10个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了8个,分别为苯甲酸、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芦丁。赵昶灵等从白梅花中分离得2个花色苷,分别为:花青素3-氧-(6″-氧-α-吡喃型鼠李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花青素-3-氧-(6″-氧-没食子酰-3″-氧-β-吡喃型葡萄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梅花中的挥发性类成分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类化合物。《中华本草中》记载梅花的挥发油中发现苯甲醛、棕榈酸、异丁香油酚等70种挥发性成分。苗婉清等研究报道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醛类、酯类、有机酸、醇类和脂肪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按相对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苯甲醛、苯甲酸苄酯、二十一烷、二十三烷棕榈酸和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
梅花中其他类成分有酚苷类、酯苷类、苯丙素类等化学成分,王灿灿等从绿萼梅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并结合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isoquercitrin-6″-O-benzoate(1)、松脂醇(2)、柚皮素(3)、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紫云英苷(5)、槲皮素(6)、金丝桃苷(7)、芦丁(8)。
腊梅花化学成分也主要包括黄酮类及挥发油成分。夏玮等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腊梅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了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紫云英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1种多酚类9种黄酮类成分。
赵莹等采用共水蒸馏装置提取腊梅花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结合分离峰KOVATS保留指数(KI)匹配的方法,准确、快速鉴定了腊梅花挥发油中的31种主要成分,主要以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占总量的78.72%。
2.3药理作用
陈静等实验发现绿萼梅醇提物对小鼠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而水提物抗抑郁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揭示绿萼梅总黄酮对小鼠行为绝望、利血平及5-HTP诱导的抑郁均有显著影响,说明绿萼梅总黄酮具有抗抑郁作用;陈明珠等通过实验建立CUMS大鼠模型,观察绿萼梅总黄酮对大鼠行为学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证实绿萼梅总黄酮具有改善CUM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功能有关。
王晓等实验表明腊梅花提取物抗氧化研究对O-2、-OH和DPPH自由基等活性氧具有直接清除作用,提示腊梅花可能在防衰老、抗炎症等方面发挥作用。
刘丽等报道中药腊梅花能显著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01),对体液免疫功能也有显著增强作用(P<0.001),提示该药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4临床应用
梅花为疏肝理气之花,可用于肝经所过之妇科疾病,如泌乳素增高所致经前乳胀、泌乳、更年期心烦失眠诸症;绿萼梅疏肝理气有助散结,合行气活血之玫瑰花、解毒消肿之月季花,用于治疗痤疮,临证多等量使用,皆用10g,血热者加鸡冠花10g,疗效颇佳;马达正自创黛玉疏肝散(绿梅花、玫瑰花、合欢花、厚朴花、佛手花、木蝴蝶、甘松、八月札、刺蒺藜)主治体质虚弱、有一丝情怀郁于胸臆中,或莫名不欢者。若合并有梅核气加紫苏梗、甘松,合并有癔症性呼吸困难加厚朴、枳壳。
祝正杰用白梅花等中药制成的疏肝清胃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0例,总有效率94%;郭新雪以中药汤剂疏肝行气方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效果良好。
《贵阳民间药草》中称腊梅花作茶饮治久咳,腊梅花的复方制剂腊梅止咳露对外感风热型咳嗽、久咳及慢性支气管炎76例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0.8%。
3总结
本草记载中,梅花与腊梅花名称来源与药用不同。梅花别名绿萼梅、白梅花,腊梅花别名黄梅花。古代药用,梅花主要用于疏肝解郁,开胃生津,解毒祛秽;腊梅花偏重于止渴生津。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梅花与腊梅花来源于不同的科属,性状相似功效应用等不同,使用时应注意区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梅花具有抗抑郁作用,临床上疏肝理气作用较好,其化学成分总黄酮能改善实验动物抑郁行为,但其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仍不明确。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腊梅花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抗氧化作用,民间验方、临床应用于久咳、支气管炎等,其化学成分黄酮、酚类化合物可能与改善机体免疫、抗氧化作用有关。因此,梅花、腊梅花的药理研究需进一步增加理论和实验资料,明确药效作用机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年1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梅花,苯甲酸,甲氧基苯酚,利血平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