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江门“三支一扶”志愿者:扎根基层向上成长,这就是青春

发帖时间:2024-12-23 11:42:52

江门“三支一扶”志愿者:扎根基层向上成长,三支一扶这就是江门青春_南方+_南方plus

“土地不会辜负坚持和热爱,这就是上成我们每个热血难凉的青年扎根基层阔土的意义。”“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丹用个人感悟记录着扎根基层的三支一扶年轻人们共同的心声。

当时钟拨回百余年前的江门今天,一群心怀“国之大者”的志愿者扎青年,发起了震古烁今的根基运动。正如梁启超所言:“十年饮冰,层向长青春难凉热血。上成”这是三支一扶五四青年在历史的转折点的舒啸。

105年后的江门今天,五四精神成为穿越时空的志愿者扎“青春密码”,在五邑侨乡,启超故里,一群“三支一扶”青年,脚踏实地,以平实的故事诠释着青春的抱负所在,将质朴的思想扎根在基层,奋进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近年来,为提高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江门市持续开展“三支一扶”人员红色加速营培训班。

近年来,为提高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江门市持续开展“三支一扶”人员红色加速营培训班。

躬身基层

从象牙塔走向泥土地

政策宣传、农田管理、汛灾通报、信息收集、安全摸排……三年来,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去往各处农田的路上,几乎都留下了“异乡人”李丹的脚印。

“三支一扶”计划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工程,也是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人才工程。2021年4月,广东省“三支一扶”定向招募计划宣讲活动在李丹的母校西藏农牧学院举办,宣讲会介绍的支农政策让来自黑龙江的李丹对广东及“三支一扶”有了新的认识,从此,一颗南下扎根的种子在李丹的心中萌发。

2021年7月,李丹怀揣期待来到广东江门参与“三支一扶”定向招募,置身于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做起了“田管家”。

毕业之初,很多人难以理解她放弃专业对口稳定的工作和熟悉的生活环境,选择到从未踏足过的异乡独自打拼。“每年都会有很多人选择走进‘西部’挥洒青春,我选择‘南下’也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不同地域和文化差异下磨炼成长,父母很理解我的选择,也支持我的决定。”李丹如是说。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丹扎根新会区大泽镇负责日常政策宣传、农田管理、信息收集工作。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丹扎根新会区大泽镇负责日常政策宣传、农田管理、信息收集工作。

“刚接触农业工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顺利。”基层工作繁琐而复杂,作为理工生的“异乡人”李丹,起初也因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地区生活差异大而“水土不服”,“起初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不断学习政策、写总结做资料,对政策的上传下达、群众的沟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强。”

在一次收到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的举报后,李丹便与同事对涉事人进行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相关政策知识宣传教育,“这个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当事人极其不配合,经过多次劝导、反复的调解,才让村民有了对错误的反思和理解。”

实践的窘境让李丹认识到了宣传的重要性,也成为她开展工作的动力来源。于是她抢抓学习时间,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坚持阅读涉农宣传报道,广泛学习农技推广、耕地保护、环境整治政策学习,三年时间,她参与编写了近百篇涉农信息稿,把政策宣传的触角延伸到田头的工作。“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这就是年轻人扎根基层沃土的意义。”李丹如是说。

广阔的基层天地,给了青年人才施展理想抱负的平台和探索尝试的空间。在江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服务基层的“练兵场”,在基层锻炼中,找到了面对迷惘的动力。

脚踏实地

从“陌生人”变成“村里人”

2022年从广东金融学院毕业后,霍锦朝选择回到家乡新会区睦洲镇,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开启了深耕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工作,“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农村到乡镇到大城市,看到了大城市的繁荣,更加感受到家乡与城市的差距,便在心里埋下了回乡发展的种子。”

江门“三支一扶”志愿者霍锦朝入户走访收集讯息。

江门“三支一扶”志愿者霍锦朝入户走访收集讯息。

初到基层时,霍锦朝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取上市前的农产品样品,“初来乍到的我,便直奔田头,抽样检测200多份样品。农民每次看着劳动成果被抽取,都会产生不少怨言和质疑。”霍锦朝说。

“基层工作繁而杂,我们先要走到田间地头去听农户的声音。”为了得到农户的理解和信任,霍锦朝下沉田头收集了农户的诉求,在工作之余为农民们做起了宣讲,用乡话土话讲解相关法律政策。“让农户转变思想,告诉他们检测不仅是保护消费者,还能帮助农民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损失。”很快,霍锦朝就与群众打成一片。

除了抽样检查农产品,霍锦朝还发挥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专长,助力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推广新会陈皮溯源系统、渔船安全生产管理等多项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新会柑收获时,我就负责192户种植户使用陈皮溯源系统进行产量指标交易,为柑果附上品牌‘身份证’。”

“要把自己当村里人,把村民当自己人。”与霍锦朝一样,2021年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的马锦贤,曾在惠州的民营企业工作一年后,毅然返回家乡江门台山市参加“三支一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台山近几年的变化吸引着我,我更希望能在家乡找到一份自己适合的工作。”

“在基层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刚刚步入工作,马锦贤便做起了群众的“守护者”,每到台风季势迅猛,镇上的台风防御工作就迎来了考验,群众安置、排查隐患、入户走访、街道清理……马锦贤严格按照单位组织安排,始终奔走在安全防险抢险工作的一线,“从小到大,一到台风天,我就躲在家里,因为家能遮风挡雨。来到基层,还有这么一群人在保障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我也成了其中一员,那种自豪感让我找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马锦贤如是说。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马锦贤(右三)参与乡村农事志愿服务工作。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马锦贤(右三)参与乡村农事志愿服务工作。

双向奔赴

从“向下扎根”到“向上生长”

“令我最骄傲就是所学能为所用。”化学与环境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的马锦贤,在台山市斗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河长制工作、水污染防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多项任务,工作刚好与河长制工作水质检测和环保相关,“大学学习过关于水质物质含量检测和分析,还有环评、环境影响因素等的专业课。”凭借着对每月通报上传的水质数据的专业敏感度,工作中他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影响水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为改善水环境出谋划策。

除了完成好负责工作外,马锦贤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积极参与服务单位组织的有关农业方面的培训。去年9月,马锦贤参与了江门市内首创的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竞赛活动,帮助台山市各镇街参赛人员学会利用胶体金法测定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步骤,切实提高检测技能水平,在2023年台山市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马锦贤(左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马锦贤(左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

“我很满意目前的工作,我会继续留在基层,即使两年服务期满,我也会留下来,为家乡作贡献。”一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找到了就业方向,也坚定了他服务基层的决心。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江门市“三支一扶”志愿者李丹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霍锦朝、马锦贤是返乡参与“三支一扶”的“自己人”,而对于李丹来说,“三年的基层经历最大的转变就是从‘异乡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服务期两年内,李丹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了机关第三党支部的委员,成为支部最年轻的新一代党员,她主动担任政策宣传、组织党员慰问、加强党建工作,李丹逐渐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动,也一步一个脚印把群众诉求回应到位、把矛盾问题化解到位、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2023年6月,服务期满后的李丹通过直接聘用留在了江门新会大鳌镇。“只有不断‘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到‘向上生长’的养分,要做实实在在做惠农民强农业的事,真正从‘驻村’变为‘助村’。”

近年来,江门市不断通过增加“三支一扶”招募人数、扩大服务范围等方式,陆续将蓬江、江海、新会、鹤山纳入“三支一扶”计划,实现“三支一扶”服务全覆盖,报名人数也从2019年约800人增加到2024年的4383人。江门市高度重视“三支一扶”工作,精准发力,政策先行,2020年以来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推动基层人才振兴的工作方案》《江门市“三支一扶”工作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高校英才。同时,江门市注重典型和示范引领,不断提升“三支一扶”人员综合素质。在全省首创主题教育+专业技能提升的“红色加速营”人才培育平台,并构建公共课程+专业指导+红色教育基地、名企研学的“三支一扶”基层人才培育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百千万工程”中勇做生力军。江门市还在全省首创评定“三支一扶帮扶能手”,打造“三支一扶”示范实践基地,努力创建“三支一扶”工作品牌。

如今,江门市已累计招募、培育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的人才逾1100人,人员素质逐年提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打造了一支“招得来、站得稳、做得好、留得住”的“三支一扶”人才队伍。

【记者】崔文波

【来源】南方农村报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